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關於品味《我們生活的風景》 中原慎一郎

到底是從何判斷,眼前的物品美不美呢?

私人品味? 流行趨勢?
從小到大從他人口中、書本上閱讀過的知識,加以整理理解後,
自己推演出來的美的公式?

雖然去逛街時,看到一件衣服並不會仔細思考種種因素才下定論,
通常都是一眼望去,不到幾秒的時間,
心裡就會浮現出: 好看、不好看 的想法,
就算我們自己不知道,但大腦推演的過程中,
應該還是有某些原則的吧。




像是某一年曾在雜誌上看到覺得實在太好看的鞋子,
朝思暮想盤旋在腦海裡,
一次逛街看到相似的款式,
二話不說決定買下來,
明明當時就愛得不得了,
但沒過幾年,再見到這雙鞋,卻一點也不想穿,一點都提不起興趣。
當時到底是基於什麼緣故買的呢?
搞不好是受到流行的影響。 大概是吧。
也有可能自己內心產生了變化。不知道。

國中的美術課曾經教過美的十大原則,但這個東西滿玄虛的,
就算一樣有對稱的東西,在不同人眼中也有美和不美的差別,
所以滿不好討論的。

另外,上維基百科查詢的話,會出現這個
「美」是哲學、情感問題。

在中原慎一郎的《我們生活的風景》書中,
有一段是他隨著老闆前往美國採購,
進到美國一位大設計師家中,
竟然看到日本觀光老街上會賣的那種民俗藝品,
搭配著現代風格的設計家具布置,
似乎也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景,
當下中原慎一郎受到強烈的衝擊,
因為這些民俗藝品是當時的中原慎一郎完全不會想要擁有的東西,
隨著逐漸深入家飾採購的工作,
中原慎一郎的老闆告訴他,一定要買幾樣民俗產品才行。

在看書看到這裡時,我很不懂,
到底為什麼非得接受民俗產品不可?
難道不能只喜歡本來喜歡的東西嗎?



中原慎一郎 Nakahara Shinitirou
 1971年出生於鹿兒島。從鹿兒島大學教育系畢業後,繼續於桑澤設計學院學習,而後進入「Tying」公司。歷經位於青山「Modernage Gallery」的工作,於1997年自組「Landscape Products」。2000年,正式將之成立為有限公司,並於神宮前開設門市「Play Mountain」。同時也開始展開設計裝潢方面的業務。2001年參與規劃東京都美術館「伊姆斯設計展」。2003年於京都大山崎美術館舉辦「當民俗藝術遇到Landscape Products」展。2004年於千駄之谷開設「Tas Yard」咖啡館。(http://www.landscape-products.net/)

《我們生活的風景》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153494



關於上面那個問題,我本來想說,會不會因為他們是日本人,
而因此需要對自身文化負責任?

在台灣,也時常有人專門熱愛歐洲貨色,
對於台灣比較本土、傳統的東西興趣缺缺。
我本來以為是單純的偏好問題。

但這幾天突然又想起了這本書,
我想,我們喜不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
明顯受到外在影響,
像是某種服裝或產品,是檳榔族特別會去使用的,
因此潮流文青為避免和檳榔族相近,
而「直接的」排除那些物品。

有時我們忘記使用自己個人的審美觀、品味,去感受事物,
而是透過自己從其他地方的所見所聞建立起「美的公式」來決定,
閱讀這本《我們生活的風景》並非了解到中原如何白手起家、
如何在東京經營起landscape這樣高人氣的設計工作室,
更有趣的是學習品味的養成,

看一個東西時排除考慮他人的眼光,
單就你個人的感受,
去欣賞物品的設計、材質、曲線、特色.....
然後再去想,這東西是好看還是不好看。

雖然說,我開始經營二手商店之後,
採購時如果不去想最近的流行、他人的眼光的話,
可能會錯失很多賺錢的機會,
但也許像中原那樣,創造出屬於我們店裡的格調,
傳達出「原來這種東西,這樣搭配的話,就會很好看。」
這樣似乎比單純跟著潮流賣東西還要更加有趣。


最後,這是中原慎一郎設計的經典產品,
high&low櫥櫃系列,
我也很喜歡





沒有留言: